Powered by RND
PodcastsOcio跟着艺术去旅行
Escucha 跟着艺术去旅行 en la aplicación
Escucha 跟着艺术去旅行 en la aplicación
(6 012)(250 108)
Favoritos
Despertador
Sleep timer

跟着艺术去旅行

Podcast 跟着艺术去旅行
三联中读
《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曾焱的个人播客,聚焦世界各地美术馆与博物馆。 兴之所至,自由行走。让我们一同前往华盛顿、纽约、巴黎、伦敦、巴塞尔、东京、中国香港等地,拜访当地不容错过的艺术机构,探索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

Episodios disponibles

5 de 24
  • EP23 谜一样的画作,与维米尔身外的广阔世界
    2009年,我在荷兰国立博物馆幸运地遇上过一次维米尔绘画大展,看到了借展自世界多个著名美术馆收藏的维米尔画作,其中也包括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收藏的代表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为何这幅小画比一张A4纸大不了多少,却有如此惊人的魅力?任何印刷品都难以传递这种现场感受。我后来想,也许和展室里面调整到几近暗室效果的灯光也有关系——站立片刻,就觉画中少女像灵魂一般轻盈地,自黑色背景中浮出;头上那束钴蓝色的发带,光彩夺目。她侧身回眸的凝视,好像也让我看到了画家同时同刻对她的凝视;满目欢愉里,有一丝忧伤,却转瞬即去难以捕捉。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位迷人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原型是谁,至今也无人真正考据出来。较为人熟知的版本来自于英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Tracy Chevalier)的小说,之后拍成了电影,由斯嘉丽·约翰逊担任女主角。电影讲述了在维米尔岳母家里做女佣的少女葛利叶,和维米尔之间低徊的爱情故事。在影片最后,葛利叶决定将自己作为模特奉献给维米尔作画,她接受画家为她打上耳洞,戴上他妻子的珍珠耳环,将自己凝固成画布上那个永恒的凝视。当然这只是小说和电影的虚构。除“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原型之谜,维米尔的画作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冷知识呢?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有一本轰动的著作《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他在书中指出,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一些伟大的画作都是借助镜子和透镜,才画得如此生动而精确。霍克尼用《倒牛奶的女工》这幅画作为例证,他认为维米尔将前景里的面包篮、面包等物品处理得特别大,而且虚焦,这是因为画家并非以肉眼观察,而是在描绘透镜带来的效果。霍克尼认为维米尔不但知道光学器材的存在,也借助它们来画画,因为显微镜的发明者凡-列文虎克正是维米尔的邻居,也是他去世后的遗嘱执行人。汉学家卜正民在著作《维米尔的帽子》中甚至大胆猜测,收藏于法兰克福施塔德尔美术馆的维米尔画作《地理学家》,画中俯身研究地图的学者形象,其原型可能就是列文虎克。《倒牛奶的女工》《地理学家》霍克尼作为艺术家,关注的是绘画技术。卜正民作为历史学家,对维米尔画作的细节解读又极为不同。他注意到维米尔画作中经常出现曲面,比如玻璃球体、铜制器皿和珍珠;并且维米尔并非只画了一个《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其他作品中,一共有八个女子都戴有珍珠耳环。他举例《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中,“那颗珍珠非常之大,表面映出少女的衣领、头巾和左边的窗子,还隐约映出她身边的房间”,也就是维米尔的画室的样子。卜正民指出,地球是一个拥有连续不断平面的球体——经由大航海等带来的发现,即便对于维米尔这种从未离开过小镇的欧洲人,也有着日常且深刻的影响。《戴珍珠项链的年轻女子》画中人物同样佩戴着珍珠耳环《在窗边读信的女子》除了经常出现曲面,维米尔的画中还有很多细节体现着与更广大世界的联系。《在窗边读信的女子》前景桌上有一个摆了一堆水果的瓷盘,很明显,这是一个中国青花大盘。在维米尔时代,青花瓷会出现在一个普通荷兰人的家中吗?卜正民书中讲述了中国瓷器到达荷兰的时间线:16世纪末,中国瓷器最早进入荷兰时,还属奢侈宝物,大多进入王室贵族手中;到了维米尔时期的17世纪中叶,随着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远航贸易扩张,中国瓷器开始在欧洲市场数量与日俱增,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荷兰几乎家家户户都以中国瓷器为装饰,就像绘画一样,成为一种身份的时髦和象征。维米尔在画中对于器物、织物、地图、地球仪等日常之物的特殊的专注,让它们成为了画家连接身外广阔世界的美妙入口,也让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欣赏画作。(本期节目录制于2022年3月)| 本档播客由三联中读APP出品 |编辑/王卉,音频剪辑/译丹你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收听这档节目: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苹果播客我们还有这些播客:Talk三联 | 中场时间 |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关于三联中读:App / 三联中读 | 官网 /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 三联中读 | 微博 / @三联中读 | 小红书 / 三联中读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  
    20:13
  • EP22 走在维米尔的代尔夫特
    新年的第一站艺术旅行,让我们来到荷兰的古老小城,维米尔的故乡代尔夫特。与出生在莱顿,之后搬到阿姆斯特丹从事画家这行的伦勃朗不同,维米尔在43年的人生中一直没有离开代尔夫特。他绘画的速度很慢,收入也很微薄,在画家比画商多的17世纪荷兰并不十分出名。有人认为维米尔生前从未真正售出过作品,但代尔夫特“维米尔之家”的主管西布朗·德·扬却不这样认为。他讲到,1663年,一位法国外交官曾在维米尔的指点下,在一家面包店内参观了维米尔的作品,根据艺术史学家的记述,这位面包师就是维米尔一生中有迹可循的两个赞助人之一,他自称花费600荷兰盾购买了这幅作品。18世纪后,从代尔夫特售卖出去的维米尔作品,其中有4幅来自此人。《代尔夫特街景》我还来到了维米尔小时生活过的约瑟夫街25号,和它附近从16世纪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大市场”,在这里,多少能够感受一点维米尔时代的景物人情。“大市场”的鱼摊前面人最多,摊主从水槽里捞起一条条鲱鱼,粗粗清理一下,顾客就直接抓着鱼尾,把一条鲱鱼整吞下去,场面非常魔幻。《代尔夫特风景》《代尔夫特风景》是维米尔仅存的两幅室外风景之一,画的是早晨七八点钟代尔夫特西南城边的河港,现在老的港口已经被新港替代,只剩下一个同名字的老城门。有关这幅画作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汉学家卜正民在《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中写到,维米尔这幅画上的不是普通船,而是两条“鲱鱼捕捞加工船”。他解释说,维米尔生活的时期,处在自16世纪中期开始的世纪“小冰期”(1550-1700),全球降温,导致挪威沿岸海域传统的鲱鱼场大面积封冻,鲱鱼场于是往南移向波罗的海,从而造福了荷兰渔民。而“那两艘鲱鱼捕捞加工船,正是维米尔为气候变迁留下的证据。”在荷兰绘画三杰之中,维米尔无疑是最具神秘感的那个,他传世的画作非常稀少,现在公认为真迹的仅有35幅,而且没有素描,没有自画像;现存的对画家的记载——他上过什么学校、跟谁学画、有无密友,也几乎找不到有根有据的历史资料。不过也正因这份神秘感,让维米尔在19世纪下半叶后,对于艺术界、收藏界拥有超越寻常的吸引力。| 本档播客由三联中读APP出品 |编辑/王卉,音频剪辑/译丹你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收听这档节目: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苹果播客我们还有这些播客:Talk三联 | 中场时间 |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关于三联中读:App / 三联中读 | 官网 /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 三联中读 | 微博 / @三联中读 | 小红书 / 三联中读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  
    33:56
  • EP21 洛杉矶:美国第二大当代艺术中心
    说起洛杉矶,我们通常想到的是迪士尼、好莱坞、比弗利山庄、环球影城。但今日的洛杉矶正在塑造它新的城市生态,那就是艺术。比纽约低廉很多的租金,大量明星和富豪定居,知名艺术院校的建立,是吸引画廊与艺术从业者的主要原因。在交通不便的洛杉矶进行艺术参观是件重体力活,如果时间有限,最不容错过的博物馆有哪些呢?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战后艺术的最大收藏机构,几近完整保存了194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位置方便,看完美术馆,可以去城里最古老的中央市场,吃吃喝喝很愉快。哈默美术馆:“洛杉矶制造”(Made in L.A.)大展的主场地,只选洛杉矶本土艺术家参展,是对洛杉矶本土艺术潮流的最完整呈现。洛杉矶郡立博物馆:美国西海岸最大的一座博物馆,藏品多达12万件,还有“城市之光”等地标类艺术作品。盖蒂基金会及盖蒂艺术中心:全球收藏最丰富的私人博物馆之一,位于马里布海边的圣塔莫尼卡山腰,据称每年参观人数仅次于好莱坞的环球影城。哈默美术馆盖蒂基金会及盖蒂艺术中心| 本档播客由三联中读APP出品 |编辑/王卉,音频剪辑/译丹你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收听这档节目: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苹果播客我们还有这些播客:Talk三联 | 中场时间 |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关于三联中读:App / 三联中读 | 官网 /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 三联中读 | 微博 / @三联中读 | 小红书 / 三联中读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  
    14:46
  • EP20 在伦勃朗的莱顿,思考何为艺术的自由
    莱顿,一座安静到几近透明的城市,新旧运河不紧不慢流过市区。1606年,伦勃朗出生于此,他少年时在当地的拉丁文学校发现自己对绘画的兴趣,继而在一个名为斯瓦南布尔的画室里学习。荷兰莱顿市中心的新莱茵河莱顿市的冬天1624年,18岁的伦勃朗被父亲送到阿姆斯特丹,拜师著名历史题材画家彼特·拉斯特曼。半年后,他回到家乡,和比自己小一岁的同学、绣花工的儿子利芬斯一起自组了画室,很快获得认可。直到1630年,在父亲去世后,伦勃朗才决定彻底搬去阿姆斯特丹生活。青年伦勃朗,在莱顿的肖像画市场已颇具名气,他被家乡万般厚待和宠爱,“几乎每个见过他的人都称赞他是绘画天才”。1630年的伦勃朗,自画像中双眼盯视前方,目光炯然,野心勃勃,像是要把前运看到底透。1630年伦勃朗自画像如果将此时的伦勃朗和晚年贫困潦倒的画家对比,人们也许会问,是什么导致了命运的剧变?表面看最直接的原因,是伦勃朗得罪了荷兰当时最为强势的市民阶级。《夜巡》事件中,伦勃朗的个性与不合惯例让他受到了市民阶级的上层——市民卫队的攻击,继而被告上法庭。除此之外,伦勃朗的命运转变,其实与整个荷兰艺术交易市场的形势变化也大有关联。自17世纪中期,荷兰绘画市场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过量的画家与不成比例的需求,让画家严重“贬值”,除伦勃朗外,同时代的著名画家哈尔斯、菲尔美的生活也都陷入极端困窘之中。而与伦勃朗几乎同时代的法国画家普桑、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供职于皇室,生活稳定且优渥,他们的创作自由受到一定限制,不过没有妨碍他们专注于艺术,成为伟大的画家,留下伟大的作品。这让人不禁思考,何为艺术的自由?左:普桑 右:委拉斯开兹匈牙利艺术史家阿诺尔德·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史》中也感慨于同样的问题:“有的艺术家只有生活在自由环境中才觉得安全,但也有艺术家只有感觉安全的时候才能自由呼吸。”这是永无最好答案的选择。| 本档播客由三联中读APP出品 |编辑/王卉,音频剪辑/译丹你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收听这档节目: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苹果播客我们还有这些播客:Talk三联 | 中场时间 |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关于三联中读:App / 三联中读 | 官网 /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 三联中读 | 微博 / @三联中读 | 小红书 / 三联中读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  
    25:57
  • EP19 在阿姆斯特丹寻找伦勃朗
    2024年的最后一站艺术之旅,让我们来到阿姆斯特丹,跟随“叙述者”伦勃朗,感受他的绘画和他生活的老荷兰。17世纪上半叶,得益于全球海上贸易,荷兰共和国正进入“黄金时代”。消费——也包括艺术消费——成为市民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人们把油画和版画看做代表社会地位的商品,从权贵、富商,到海员、各行会的工匠,都甘愿为之花费巨资。从家乡莱顿搬到阿姆斯特丹的伦勃朗,以其独特而生动的绘画风格,获得了大量的肖像画订单,也收获了更大的名声和不菲的收入。《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创作于1632年作为阿姆斯特丹绘画市场的“萌新”,一开始,伦勃朗在行事上还没有那么敢冒犯行规,创作以满足主顾的需求为主。《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是画家搬到阿姆斯特丹第二年的油画委托,画面上,他尽量让每个人物的脸部都落在光线照射的范围内,他还在画中留下了8个人物的名字——在肖像画风行荷兰的17世纪,能够让自己的名字留在画面上是订画者的最高要求。不过很快,伦勃朗突出的绘画天赋和极高的受欢迎度让他懒得讨好平庸的市民主顾,也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以行活儿谋生的画师。他想要创作自己想要的艺术,为此不惜冒犯主顾们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夜巡》,创作于1642年《夜巡》是阿姆斯特丹的市民卫队委托伦勃朗创作的群像,每个卫队成员都付了100荷兰盾画金,希望在画面上有大致平等的露面机会,和“伟光正“的英雄气概。不过伦勃朗坚持自己的审美和创作技法(明暗法),他把这些人物安排在了一个即将出发去执行巡逻任务的戏剧性的场景里面,队员们围在队长弗兰斯·班宁·科克(Frans Banning Cocq)周围,位置错落,光线明暗如同舞台,有虚有实。此举让伦勃朗得罪了市民上层,他被告上法庭,并受到舆论上的人身攻击,加之以画室学生代笔加大生产量的传言弥漫,他的画像生意逐渐冷落。伦勃朗生性挥霍,很快家境败落,入不敷出。在人生的最后20年,伦勃朗失去了妻子,失去了社会名誉,还有曾经给过他世俗快乐的全部家产。从他最后一张自画像上可以看到,老年伦勃朗肥胖,臃肿,34岁以前那些自画像上的生机和神气,全都看不见了。伦勃朗的自画像,28岁 VS 63岁画家在1669年逝世,尸骨被人送到专门帮助掩埋穷人的西教堂,连一个标记都没有留下。| 本档播客由三联中读APP出品 |编辑/王卉,音频剪辑/译丹你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收听这档节目: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苹果播客我们还有这些播客:Talk三联 | 中场时间 |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关于三联中读:App / 三联中读 | 官网 /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 三联中读 | 微博 / @三联中读 | 小红书 / 三联中读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  
    25:47

Más podcasts de Ocio

Acerca de 跟着艺术去旅行

《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曾焱的个人播客,聚焦世界各地美术馆与博物馆。 兴之所至,自由行走。让我们一同前往华盛顿、纽约、巴黎、伦敦、巴塞尔、东京、中国香港等地,拜访当地不容错过的艺术机构,探索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
Sitio web del podcast

Escucha 跟着艺术去旅行, Carnaval de Cádiz y muchos más podcasts de todo el mundo con la aplicación de radio.es

Descarga la app gratuita: radio.es

  • Añadir radios y podcasts a favoritos
  • Transmisión por Wi-Fi y Bluetooth
  • Carplay & Android Auto compatible
  • Muchas otras funciones de la app

跟着艺术去旅行: Podcasts del grupo

  • Podcast Talk三联
    Talk三联
    Ocio
Aplicaciones
Redes sociales
v7.8.0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2/21/2025 - 9:18:57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