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蒲正寧長老(中華福音神學院 資訊中心) Q:AI時代,如何兼顧效率與牧養初心?A:善用 AI,可幫助牧者節省講章預備、行政處理等時間,把心力放回禱告與陪伴。但蒲長老提醒,講章的靈感與信息,仍需牧者親自領受,因為科技雖然可以提升速度與效率,卻不能取代與主同行的那份深度與真實。我們需要重新定位科技的角色,回到「神要我做什麼」的核心,讓事奉回歸初心與呼召。Q:該如何更新神學教育與屬靈分辨力?A:面對 AI 帶來的資訊爆炸和真假難辨,更新神學教育刻不容緩。蒲長老提出兩項具體行動,幫助我們應對挑戰:1.從知識灌輸到分辨思考過去我們注重知識傳遞,如今更需培養信徒的「分辨力」。不只知道更多,更要懂得辨別真偽,我們在資訊洪流中聆聽主的聲音,不被似是而非的內容所迷惑。2.發展以信仰為本的 AI 使用觀AI 是工具,但若無信仰引導,也可能傳遞異端與錯誤價值觀。因此,我們不該只是被動使用科技,而是帶著反思的心來使用,甚至是積極主動地去建造、開發符合基督信仰的科技工具。在 AI 時代,更新神學教育,提升屬靈分辨力,才能使我們站穩腳跟、善用科技,在變動的世界中活出真實的信仰。👍董牧師提問💬聽完蒲長老的分享,你是否開始思考如何在教會事奉或神學教育中運用 AI?哪些事是你認為 AI 可以協助,卻不能取代的?又有哪些事,因為 AI 的出現,可以被重新想像,甚至做得更好?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ygn9wqjDxzw6yCT9A📚延伸資源💡 1. 蒲正寧長老個人網站 🔗 https://www.ccnda.org/AIBooks/Book1/index.html2. 《等待就是落後!啟動AI時代的神學教育》,蒲正寧著,真哪噠出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3434?sloc=main3. 《迎向新的世代!教會第一本AI應用指南》,蒲正寧著,真哪噠出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6604?sloc=main4. 《AI時代教會的24堂必修課:從概念到實踐,全面了解AI在教會的應用與未來》,蒲正寧著,啟示出版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7929?sloc=mainSupport the show
--------
51:42
EP201 在 VUCA 時代中回應變局:用連結與創造重塑領導力《訪談台灣佘日新教授》
🎙️嘉賓:佘日新教授(台灣逢甲大學企管系) Q:如何在 VUCA 時代轉型你的領導?A:我們身處在一個瞬息萬變、既複雜又模糊不定的 VUCA 時代,面對這樣的挑戰,佘教授提出兩個實用建議:1. 學習從多元視角理解環境從 AI 到氣候危機,再到政治張力與倫理和經濟的挑戰,我們要學習從多元面向理解環境變化。意即我們不能只關注教會內部,而要帶著信仰,進入公共領域學習。2. 轉型:培養適應與辨識的領導力過去依賴預測與控制的領導方式,面對今日的變局已不敷使用。我們需要培養適應的能力,學習在不確定中辨識神的作為。意即,我們需要回到福音的本質重新詮釋使命,與跨代、跨界的夥伴同工同行,整合恩賜,才能回應時代,落地活出見證。VUCA 時代,願我們以謙卑與信心,學習適應、勇於轉型,與教會一同走進未來。 Q:同工難尋,領袖該如何授權與信任? A:團隊建立,關鍵在於「心」。佘教授點出,當我們練習放下掌控與內在的不安全感,就能開始建立信任的文化,甚至激發出彼此的潛力。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學習摩西當年的智慧,充分授權並成全同工,讓彼此都能在服事中找到價值和歸屬感,好讓服事的動能從自我( ego )中被釋放出來,建立起健康的教會生態( eco )。 👍董牧師提問💬 佘教授提醒我們,領袖若願意放下掌控、建立信任文化,就能激發團隊的創造力。在這個變動的時代,你怎麼看待教會內部與教會之間的「連結與共創」?在你的服事或領導中,你覺得最需要轉變的心態是什麼?又會採取哪些具體行動來促進這個轉變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ygn9wqjDxzw6yCT9ASupport the show
--------
1:12:22
EP200 讓家庭事工不只是「救火」:預防勝於治療的門訓觀點《訪談美國程林真兒博士》
🎙️嘉賓:程林真兒博士(遠東廣播 家庭事工培訓中心) Q:如何讓家庭事工不再只是「救火隊」?A:許多家庭事工只在婚姻出現問題時「救火」,但程博士提醒我們,家庭事工應從門徒訓練的角度重新定位。1. 回到門徒訓練的核心呼召若家庭事工只是追求婚姻幸福,而不是以「認識神、榮耀神」為中心,那麼這樣的事工很容易失焦。因此,我們需要從培育門徒的視角出發,重塑家庭事工的使命。2. 建立長期與陪伴式的事工架構健康的家庭關係需要長期的投入與同行,而非等到出現裂痕才修補。教會可以針對不同階段(如新婚、育兒、空巢期)提供門徒訓練與屬靈陪伴,並鼓勵成熟的夫妻成為同行者,讓家庭事工從孤立的輔導機制,變為互相陪伴的信仰傳承網絡。我們從「應急處理」轉向「裝備信徒」,讓家庭事工真正承接門徒訓練的使命! Q:為什麼夫妻關係才是家庭的根基? A:在華人文化中,我們常把重點放在親子關係,甚至認為孩子才是家庭的中心。但程博士提醒我們,基督信仰的核心是「約」,而不是血緣。因此,婚姻不是家庭的附屬品,而是整個家的起點與支柱。當我們再思婚姻的定位,正視夫妻彼此為愛捨己的呼召時,家庭才會穩固,讓婚姻成為我們操練相愛、塑造靈命的場域。 👍董牧師提問💬 程博士提到華人文化中,往往重視親子關係更甚於夫妻關係,這也影響了教會的家庭事工。在您的經驗中,您觀察到哪些華人文化對婚姻家庭的誤解最深?教會應如何以門徒訓練的方式,回應這樣的文化挑戰?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ygn9wqjDxzw6yCT9A📚延伸資源💡 1. 【遠東家庭事工培訓中心】官方網站 🔗 https://febcfamily.org/2. 【遠東家庭事工培訓中心】事工介紹影片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4-MAe2y7w 3. 《喜樂靈程》,程林真兒 著,普世佳音出版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6038504. 《喜樂靈程》Podcast,程林真兒博士主持🔗 https://shorturl.at/HZiGn Support the show
🎙️嘉賓:林憶紜姐妹( Big Story 兒童宣教教育) Q:孩子也可以參與普世宣教嗎? A:當然可以!孩子不只是教會的未來,更是神國度的使者。憶紜姐妹與我們分享,透過為未得之民禱告、關心宣教士,甚至把握「家門口」的宣教機會,學習與不同的族群互動、交流,孩子此刻就可以是我們宣教的夥伴。當孩子開始參與宣教,他們單純且真誠的福音行動力,將使我們讚嘆,也激勵我們一同回應神的呼召! Q:如何讓兒童主日學不只是聖經故事? A:我們希望兒童主日學不只是吸收聖經知識,而是真正與神連結、內化祂的心意,改變可以從小處著手,循序漸進! 1. 以「神的宣教心意」整合聖經故事 我們不需捨棄現有教材,而是更新教學的視角,不再把故事視為單獨事件,而是從神整全的救贖計畫出發,幫助孩子看見每個故事如何連結到上帝對萬民的心意。 2. 看見需要,從小小的行動開始 宣教不只是遠方的事,而是我們此刻此地就能開始的行動。當兩三位同工彼此同心,就能帶來改變!例如,我們可以使用「童心來禱告」Podcast 一起為未得之民禱告;或是走出教室,嘗試與身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互動,練習傾聽與理解。 讓我們從小小的改變開始,讓孩子的信仰在真誠與實際的宣教參與中,健康成長! 👍董牧師提問💬 聽完今天的訪談後,你認為你的教會或家庭可以如何讓孩子更積極地參與宣教?有哪些實際行動可以從小開始?你是否發現自己過去對兒童宣教的看法有哪些盲點或可以突破的地方?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ygn9wqjDxzw6yCT9A 📚延伸資源💡 1. Big Story 兒童宣教教育培訓|2025 Big Story Training 🔗 https://umot.group/event/bigstory/2. 《童心來禱告》,專為兒童製作的宣教禱告 Podcast🔗 https://shorturl.at/InNl9Support the show